成年牛沙门氏菌病的防治措施
1 病因学
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兼性需氧和兼性厌氧菌,临床上它能引起从*急性败血症到隐性感染等不同程度的疾病。抗原性分类依赖于菌体抗原(或细胞壁抗原即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和毒力抗原(Vi抗原),现今大多按O抗原来分血清型,分别以大写字母表示(如A、B、C、D、E等)。B型沙门氏菌通常为鼠伤寒沙门氏杆菌,是引起犊牛和成年牛肠道沙门氏菌病的*常见的病原,但也曾诊断出过C1、C2型和E型一通常为鸭沙门氏菌。多数牛分离株为B型、C型和E型沙门氏菌,它们不具有宿主特异性或都柏林沙门氏菌(D型),它专嗜于牛。
沙门氏菌病是引起牛散发性腹泻的一个病因早已众所周知,但它成为奶犊牛、肉犊牛和成年乳牛的地方性流行病则是集约化管理造成的。
目前,沙门氏菌病已成为仅次于大肠杆菌的犊牛肠道细菌感染,并且是成年奶牛腹泻*重要的细菌性病因,沙门氏菌属引起的小肠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在成年牛有很大的不同。败血性沙门氏菌病可引起流产或向奶中排菌。
沙门氏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可隐藏在巨噬细胞中,随这些细胞分布侵入肠壁后,常引起菌血症。粪-口感染是*常见的感染途径,但是有些血清型的细菌也可经其它部位的粘膜侵入。奶牛摄入沙门氏菌后,可能出现临床症状,也可能不发病。致病力的决定因素有以下几个:
(1)不同血清型的毒力;
(2)摄入的细菌量;
(3)免疫力或以前是否感染过该血清型;
(4)目前影响牛的其它应激因素。
前两个因素与沙门氏菌的血清型有关。因为目前已经发现了2000多个血清型,因此,在临床症状、流行情况、发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
沙门氏菌病主要是奶牛的一种散发性疾病。牛群中的零星病例可能继发于脓毒性子宫炎、脓毒性乳房炎或其它围产期感染,很少传播给其它奶牛。但饲养规模的扩大和封闭的饲养方式改变了该病的流行规律,目前以暴发为主,但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不同。散栏饲养养为某些疾病如沙门氏菌病提供了粪-口传播的条件。应激因素包括:其它细菌或病毒的并发感染,运输,分娩,饲料改变引起的胃肠停滞或胃肠道正常菌群的破坏,冷或热,麻醉或手术。
造成牛群感染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沙门氏菌污染奶牛饲料组分。沙门氏菌常污染蛋白饲料和动物性饲料,青贮方法不当没有使其pH<4.5,而使沙门氏菌在其中存活。
鸟类排出的沙门氏菌可污染切碎的饲草和饲槽而造成成牛感染。在几个牛群同时暴发的E型感染应怀疑是由鸟传播的,但鸟类也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传播其它血清型的沙门氏菌。牛群内突然发生流行并且发病率较高,应检查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情况,慢性流行可能表示有带菌牛传播给敏感牛或受到应激的同舍牛,在急性发病期间,通过类便排出大量细菌,从而使感染不断扩大。
一般来说,B型和C型的毒力比E型的强,但由于存在的血清型很多,不能一概而论。D型菌大多数为都柏林沙门氏菌,在我国西北部很常见,该菌感染奶牛后的*大危害是被感染牛长期甚至终生带菌,有些牛持续排菌,有些间歇排菌,而另一些只是在受到应激后排菌,能引起乳房炎,一般为亚临床型和持续性感染。引起的乳房炎一般认为是感染牛的粪便污染乳房,而不是由于败血症扩散到乳房造成的。
沙门氏菌能附着并破坏肠细胞。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可侵入小肠远端和结肠的粘膜下层,兼性细胞内寄生的特性使其能够逃避阴性牛的正常免疫机能。然后细菌由此侵入淋巴系统并可引起菌血症。与针对大多数其它细胞内寄生菌一样,宿主的防御反应主要是细胞免疫。沙门氏菌引起的腹泻主要是炎症造成的,在某些血清型的感染,与肠道分泌机能也有一定关系。由于粘膜受损,消化和吸收不良引起腹泻,高致病力菌株感染后,可造成大量蛋白质流失到肠内。常见严重的结肠炎,病牛粪便中带有鲜血或出现痢疾。
2 临床症状
与犊牛沙门氏菌病一样,成年牛感染沙门氏菌后出现严重程度差别很大的肠道疾病。E型菌感染后一般引起轻微腹泻和脱水,发热1-7天,临床表现与冬季痢疾相似,病牛脱水和中毒都不严重。E型菌(通常为鸭沙门氏菌)感染后,粪便出现鲜血的情况比B型和C型菌感染后出现的情况少。但是,由于并发感染或代谢性疾病使免疫机能受到影响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失调,同样是E型菌感染,也会使病情复杂化。患沙门氏菌病的牛一般出现发热和腹泻,但有时也不出现体温升高,或在腹泻出现前24-48h出现发热。这些病牛首先出现体温升高,但无其它症状,24-48h后出现腹泻,随后证实为B型或C型沙门氏菌感染。病牛体温升高达39.4℃-41.6℃,并且与其它临床症状如疾病严重程度没有多大联系。
然而在牛群暴发疾病期间,病牛或外表健康牛出现体温升高,是诊断为传染性疾病而不是饲料性消化不良的极重要的依据。
病牛腹泻症状很一致,至少在临床发病的牛都是如此,表现为粪便松软、水便、带血块的松软粪便或痢疾。当强毒株感染或细菌侵入肠壁引起菌血症时,腹泻的同时还出现内毒素血症和脱水。出现腹泻时常伴有厌食,轻症病例,厌食是一时性的,伴随腹泻和内毒素血症的病牛可出现长时间厌食。感染B型和C型菌奶牛的粪便常为含有血液和粘液的恶臭水样便。任何时候只要出现带有新鲜血液和粘液的腹泻,都应考虑沙门氏菌病的可能性。新近产犊的奶牛,在牛场流行该病期间非常易感,环境因素如热应激可加重临床症状,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牛场发病期间,给外表健康的奶牛测体温可发现一些即将出现腹泻或亚临床感染的牛体温升高。新引入的牛若并发感染沙门氏菌和病毒性腹泻病毒,可导致很高的死亡率。
病牛流产很常见,特别是B型或C塑沙门氏菌感染败血症使胎儿和子宫带菌,导致胎儿感染和死亡,原因有以下两个:(1)内毒素和其它介质释放引起前列腺素的释放,导致黄体溶解;(2)体温升高加上天热造成的应激,引起高烧或高热。
妊娠任何阶段的奶牛都可能出现流产,但与其它许多原因引起的流产相同,5-9个月的胎儿*容易流产。感染牛的奶中可发现沙门氏菌。牛奶被B型、C型和E型菌污染表示败血症使细菌扩散入乳中,或环境粪便污染牛奶和挤奶器,或两者兼有。部分感染牛患有慢性乳房炎,其主要原因是外界环境行染乳房而并非由败血症扩散,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牛奶污染对整个奶牛业是巨大的威胁,因此,有充足的理由对奶牛场暴发的腹泻进行诊断性调查。感染牛场的鲜奶必须经过杀菌才能食用。牛场暴发沙门氏菌病后场内工人和家属也常出现沙门氏菌性腹泻和其它病症。
3 辅助手段和诊断方法
血液学和酸碱及电解质平衡分析对单个病牛或有价值的牛是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但由于临床病情的多样化,仅靠这一点不能做出诊断。
粪便培养结果是诊断的重要标准,样品应在发病早期从几头病畜中采集,并送到有资格的诊断实验室。
对分离菌应分型,并测定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高毒力血清型菌株感染引起的成年牛*急性沙门氏菌病,白细胞象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同时伴有退行性核左移;另外,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同时,Na+、K-、CI-和HCO3-浓度降低。严重腹泻的病例,PCV、BUN和肌酸酐升高。由于严重脱水,起初总蛋白可能出现升高,但很快出现正常或较低,这是由于严重的失蛋白性肠炎使白蛋白值很快下降。肾前性氮血症或败血症、内毒素血症造成的急性肾病和肾衰竭可使血液尿素氮(BUN)和肌酸酐升高。
在某些病牛,与发热出现的时间一样,中性白细胞减少和核左移也在腹泻之前出现。一些患急性沙门氏菌的牛可能出现中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数正常或中性白细胞增多。恢复期的牛常见中性白细胞增多。大多数患有严重腹泻或长时间腹泻的牛,Na+、K+和氯化物浓度较低。前已述及,由于大量体液丢失和内毒素性休克,严重的*急性沙门氏菌病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但患有非致死性腹泻的绝大多数牛不出现明显的酸中毒。
成年牛的沙门氏菌病,与其它引起发热和腹泻的疾病的区别诊断实际上很简单。这些疾病包括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冬季痢疾、消化不良或日粮改变、乳酸酸中毒和其它各种中毒。有些血清型如E型沙门氏菌引起的较温和的发热和腹泻需要与冬季痢疾(根据季节不同)、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和消化不良相区别。高毒力的B型和C型菌感染引起的死亡必须与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乳酸性酸中毒和其它中每相鉴别。应该用EDTA抗凝血的白细胞层或尸检样本进行病毒分离,以排除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采集多个病例的粪便或尸检样本进行培养,以确定是否为沙门氏菌感染。表现发热和腹泻的成年牛有时为弯杆菌和耶尔森氏菌感染。这些细菌感染的意义和发病率还不清楚。
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典型的大体剖检病变,为小肠远端和结肠的粘膜坏死区附着有弥漫性或多灶性纤维素性坏死膜,然而在*急性病例,除受侵肠段出血、水肿和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外,很少有肉眼病变。死亡越急,肉眼病变越不明显。有时在病牛胆囊内可发现纤维素管型,有些病理学家认为,这是沙门氏菌特有的病理变化。
4 治疗
对厌食、沉郁和明显脱水的病牛有必要施与静脉输液等支持疗法。对个别病例的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测定后可进行精心治疗。然而,在散户暴发时很少进行这些辅助检查,般凭经验进行输液疗法。平衡电解质溶液中乳酸林格氏液适用于大多数病牛。
严重的急性腹泻并造成10%以上脱水的病例很可能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应该补充碳酸氢钠。例如,一头600kg的病牛如果发生10%脱水和轻度酸中毒(碱过量=-5.0),应该补充60L平衡液,其细胞外液(ECF)为200kg(或升)[0.3(ECF)×600],每公斤ECF需5.0mmol/L的HCO3- ,因此,补充1000mmol NaHCO3正好可以纠正其酸中毒,另外,需再补加NaHCO3,以弥补其进步的丢失。当高毒力血清型菌感染暴发引起不少牛发生严重的脱水时,这个例子有助于兽医采取相应的措施。
对轻度或中等脱水的病牛,经口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有一定帮助,并且比静脉补液花费小。经口服补液的效果可能受到消化不良和吸收不良的影响,但仍认为是一种有用的措施。对有饮欲的病例,可向饮水中加入特定的电解质(NaCl、KCl)以帮助其纠正电解质系乱。
对具有轻度到中度症状(轻微发热、腹泻和轻度脱水)而没有明显的内毒素血症或菌血症的沙门氏菌病牛,不提倡使用抗生素。
当病牛表现中度到重度的发病,出现发热、脱水和严重腹泻或痢疾时,应使用抗生素。这些病例一般出现呼吸和心跳加快,虚弱,表现内毒素血症或败血症的症状。首选的抗生素包括:头孢噻呋(2.2mg/kg体重,每日2次)、磺胺三甲氧苄氨嘧啶(22.0mg/kg体重,静脉给药,每日2次)、丁氨卡那霉素A(4.4 mg/kg体重,每日2次)。对任何没有按标签说明使用的抗生素,应考虑适当的休药期。
非类固醇抗炎药(NSAID),特别是氟胺烟酸葡胺,可用于抗内毒素和阻断炎症和休克时各种介质的作用。病牛初始剂量为0.50 mg/kg体重,静脉注射,每天2次,然后逐渐减少至0.50mg/kg体重,每天1次,或1-2天后停止给药。
氟胺烟酸葡胺使用过量可引起皱胃损伤或肾病。一般应禁用皮质类固醇,但对处于休克状态的严重病例,可一次使用水溶性皮质类固醇,*好使用强的松龙琥珀酸钠。
*好隔离患沙门氏菌病的牛,应尽可能将患腹泻的牛限制饲养在一个区域,与其它牛分离开。必须教育牛场工人,让他们认识到机械传播污染的粪便和其它分泌物,可造成该病的扩散,还应认识到,沙门氏菌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
5 预防和控制
该病流行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牛群过大,密度过高,开放式舍饲造成粪便污染整个牛场。其它主要因素包括使用可能污染沙门氏菌的动物源性饲料成分或蛋白性饲料。
饲料污染引起的C型和E型沙门氏菌病暴发已有报道,鸟类作为携带者也可传播E型沙门氏菌。
牛场发生沙门氏菌病时,可以考虑采取下列措施:
(1)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确定传染源。对每一种饲料成分、水和料车等进行细菌培养;是否有新牛引入;是犊牛发病还是仅成牛发病;
(2)如果可能,将病牛隔病饲养。
(3)治疗发病严重的牛只。
(4)采取措施以减小对公共卫生的危害:未经处理的牛奶不准食用;挤奶或清理圈舍时,工人应穿防护衣,穿戴次性橡皮鞋、手套或戴面罩。工人在工作后或饭前应仔细洗手。在畜舍和休息室出入口应设立消毒池,以对鞋子进行消毒,这种消毒池应经常保持。
(5)清扫环境,改善卫生状况,消毒房舍,消毒前高压冲洗以除去有机物是很有好处的。因为恢复期的牛仍在一定时间内排菌。因此,应继续努力改善卫生,尤其应保护于奶期奶牛和消毒产房。
(6)暴发期过后,应进行乳房炎调查,其中包括大罐奶检测。如果分离到任何沙门氏菌,均应对整个牛群采样并做分离培养,以鉴定带菌牛,并将其立即淘汰。由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的暴发感染,对所有牛只都应进行奶样培养,如果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学检查以鉴定带菌牛,并将其淘汰。
(7)如果采取上述措施后,仍然持续流行,可以考虑使用自家菌苗。虽然自家菌苗的效果和安全性有疑问,但许多使用过的人声称,对持续流行(新产犊的牛发病、不断出现流产或犊牛不断发病)采取其它措施无效时,使用自家菌苗可获得良好效果。
来源:《奶牛》杂志
文章仅用于行业交流,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